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品牌 >  >> 正文
当前速读:【本刊专稿】贵州:“一县一团”科特派实现“四个全覆盖”
来源: 中国小康网      时间:2023-05-03 05:58:37

贵州创新科技特派员管理模式,从“组团式”选派、“组团式”服务两个方面深化“组团式”帮扶内涵。

▲供图/贵州省科技厅


(相关资料图)

“6月19日,科技特派员罗梦阳到乐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跑山鸡养殖技术……”“6月21日,科技特派员王安娜到黔西市金碧镇开展技术服务……”在贵州省科技厅的科特派服务平台,类似的工作日志随处可见。

从2020年起,科技特派员工作连续3年作为贵州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贵州对科技特派员的重视,可见一斑。贵州省科技厅农业农村科技处副处长石永宏表示,贵州创新科技特派员管理模式,从“组团式”选派、“组团式”服务两个方面深化“组团式”帮扶内涵,让科技人员“下得去”,让走向农村的实用技术“用得着”,让派下去的科技人员“留得住”,让科技在田间地头“推得开”。

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为乡村振兴凝聚科技力量?

从去年开始,贵州以县为单位采取“一县一团”方式,统筹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组建科技特派团,对县域特色产业、1516个乡镇、18091个村、1200家涉农重点企业实现了四个全覆盖。自此,在贵州,科技特派员从以往的“单兵作战”向“团队作战”转变。

如今,贵州科技特派员组团走进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把脉问诊”。82个科技特派团覆盖贵州全省,成了服务乡村振兴的一支科技铁军。多年来,这种“组团式”的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在贵州大地上演了一幕幕“接力赛”。

科技特派员扎根田间地头

沿河县地处武陵山腹地,每到盛夏时节,漫山遍野的空心李子就会挂满枝头。因果肉厚实细腻、酸甜适度,空心李子深受吃货们追捧,被誉为“人间仙果、李中茅台”,2013年获得“中国优质李金奖”。种植面积10万多亩,分布在10多个乡镇和街道,产业覆盖189个村、19.6万人,空心李子已经成为带动当地村民持续增收致富的特色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品牌价值超过6亿元。

鲜为人知的是,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的兴起,都离不开科技特派员的接力帮扶。

“张博士就是我们发展空心李产业的‘定海神针’!”村民们说的“张博士”,就是来自铜仁学院果树学专业的张绍阳。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张绍阳长期驻扎在沿河县,与村民们同吃同住,从病虫害防治、修枝疏果、人工施肥等方面,实时为村民们提供最新最优的技术指导。为了督促村民们管护空心李,张绍阳还建立了五六个微信群,每个群里都有100多户空心李果农。实时的指导和交流,让村民们每时每刻都收获满满。

这些年,空心李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们却也迎来了“幸福的烦恼”。空心李在每年的7、8月份集中上市,由于销售时间较短、难以长时间储存,每年都有几千吨鲜果和次果白白烂掉。每到销售季节,果农们只能“望果兴叹”。来自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的贺红早研究员努力破解这一难题。在沿河县挂任科技副县长并担任省级科特派期间,贺红早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利用混合发酵工艺,让李子产酒发酵作用和浸提作用同时进行,有效地提取出李子的功能成分,最大程度地获取李子中的营养物质。在此基础上,贺红早成功研发出12度空心李果酒,并为其取名“遇见李”。让贺红早特别高兴的是,“遇见李”的面世,提高了空心李的附加价值,延伸了产业链,更好地带动广大群众增收致富。

2022年,在国家稳抓粮食生产的政策导向下,七星关区的各乡镇积极发展粮食生产,水稻就是其中生产主抓的粮食作物之一。作为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水稻研究室主任、省级科技特派员,田孟祥主要服务地为毕节市七星关区。谈起2022年的科特派服务,他收获了满满的自豪感和幸福感,近一年里通过脚踏实地开展科特派服务,受到了服务群众的称赞和好评。3月下旬,水稻播种即将开始,田孟祥到处走走看看,不断寻找服务帮扶点,同时,对找上门来需要帮助的群众热情服务。有些农民想换种水稻新品种,有些地方实施“土改田”,需要水稻种子和技术等,这些关乎水稻生产的问题,只要他知道,就尽心竭力搞好服务。

紧密结合自己的专业,田孟祥在七星关区的一些乡镇或办事处开展了水稻种植技术培训。比如在长春堡镇三道水村杨家冲开展水稻移栽技术现场培训,在鸭池镇干龙滩社区开展优质水稻栽培技术和水稻叶面肥施用技术培训。为进一步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田孟祥还开展了水稻新品种展示和新技术试验,建立示范基地。在鸭池镇干龙滩社区联合社区“两委”开展了水稻新品种展示,展示品种5个,面积30亩。

2022年,田孟祥在层台、海子街、碧海、观音桥、鸭池、阴底、八寨平、田坝等乡镇或街道开展科特派服务,积极为所需群众解决农业生产相关问题,开展线上服务60次,深入现场服务68次,组织开展培训场数3次,组织开展技术培训158人次,解决具体技术问题10个,开展技术咨询37次,组织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1项,组织农业新品种示范推广15个,建成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基地1个,帮扶合作社1个,帮扶农户10户,培养技术能手5名。

来自安顺市农业科学院的陈红艳,2009年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她从业13年,与无数农民打交道,看到很多有志农民举全家之力投身农业,但往往因缺乏技术而辛辛苦苦投入几载,最终颗粒无收,深知农民的辛苦与不易。针对蜂糖李在安顺市中高海拔区域生长管理难度极大的特点,她决定从头开始,手把手教她们。冬季施肥、修剪、拉枝、清园,春季抹芽、叶面喷肥、防治蚜虫,夏季抹芽、扭稍、疏枝、追肥、防治橘小食蝇、食心虫、红点病、褐腐病、裂果、采果、分级,秋季追肥……作为一名农技人员,无论是上班还是在周末,陈红艳都活跃在农民的大田里,走基地服务农企就是她的诗和远方。

▲悉心教学 安顺市农业科学院陈红艳(中)在金刺梨基地指导虫害防治。 供图/贵州省科技厅

“组团式”服务凝聚科技力量

玉屏侗族自治县是“中国油茶之乡”。截至目前,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23.45万亩,年产茶油1374吨,综合产值5.35亿元,是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过去,由于大部分油茶树木老化、挂果率低下,因此经济效益不高,一度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提升油茶产业的“科技含量”势在必行。

近年来,玉屏侗族自治县“组团式”下派科技特派员,让越来越多的“科特派会诊室”进驻田间地头,为科技创新动能加码,科技特派员告别了“单兵作战”的模式。目前,围绕油茶、黄桃、蔬菜、食用菌等重点产业,科技特派员们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从良种培育、新型肥药施用、加工贮存、绿色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为村民们答疑解惑,送技术下乡,送服务上门。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双龙镇西凉山是一个海拔2000多米的高寒山区。过去,这里缺水严重,如果说要在这里建一个蔬菜基地,肯定没有人会相信。大名鼎鼎的“张蔬菜”张万萍却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2019年4月,身为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的张万萍,被派驻威宁担任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从解决缺水问题开始,张万萍整合资源和团队,发起攻坚“集结号”,并和当地老百姓一起整地施肥、覆膜植苗、浇水定根……很快完成了1.1万亩蔬菜的春播工作,覆盖周边高坡、凉山、高山三个村庄。由于传统种植观念根深蒂固,凉山村村民马敏万没有按照张万萍的要求种植蔬菜。张万萍对他说:“你按你的方法种一小块来比较,看看我们哪个的质量好、产量高。”

几个月过去,在张万萍的种植指导下,满山都是绿油油的蔬菜,成为了当地一道别致的风景。这个被誉为贵州离天最近的蔬菜基地,也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沃土。马敏万终于服气了,他当面向张万萍竖起了大拇指:“张老师,厉害!”而后,原本给人打工的马敏万,承包土地搞起了蔬菜种植,成为300亩蔬菜基地的主人。

引进蔬菜新品种、开展绿色防控示范、探索尾菜资源化利用……如今的张万萍,作为一名省级科技特派员,继续选择威宁作为科技服务“主战场”。在张万萍和团队的指点下,威宁大手笔发展起40万亩高山冷凉蔬菜,造就了越来越多的“马敏万”,让高寒山区焕发了无限生机。现在的威宁自治县,产业发展到哪,科技特派员的服务就跟到哪。马敏万说,因为有了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指导,现在种啥都心里有谱。

“‘组团式’的服务模式,更有利于集中人力、智力做大事。”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省级科技特派员威宁服务团团长范士杰表示。

根据《科技特派员派驻协议书》,每位科技特派员都有固定的服务乡镇。但如果照这样安排,必然会出现科技需求与专家专业不匹配的情况,为了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专业特长,经省级科技特派员威宁服务团研究,范士杰决定打破科技特派员服务村镇的局限,根据威宁产业发展实际,分别成立马铃薯、大宗蔬菜、精品水果、特色生态养殖等7个产业小组,按专业划分团内科技特派员,开展精准服务。同时,威宁服务团创新思路,将零散经费组合在一起,重点帮扶本地特色产业,打造科技特派员服务典型示范点,集中人力、智力和财力做实事。“在服务过程中,遇到‘疑难杂症’,大家还可以群策群力,集中‘把脉问诊’,更容易推动问题的快速解决。”

一些市区还出政策、出实招,为“组团式”服务保驾护航。贵阳市白云区探索揭榜制,吸引科技人才和科技特派员,为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破解技术难题。毕节市建设“科技特派员之家”,努力以“安居”保障科技特派员“乐业”。

事实证明,“组团式”服务模式,确实起到了“1+1>2”的作用。关岭县科技特派团团长、省农科院副研究员陈佳琴从省内外引进30个大豆新品种,建立面积达600亩的示范基地,其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300多亩,综合亩产值约1600元,效果显著。纳雍县科技特派团团长、毕节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宋德荣组建的绒毛用羊产业组,选育出的“贵乾半细毛羊”新品种,成功入选国家畜禽新品种名录,实现了贵州畜禽品种国家审定“零”的突破。

“一县一团”科特派助力乡村振兴

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革东镇的光条村,一直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由于过去缺少技术,管理粗放,产业迟迟不见起色。2020年,贵州中医药大学博士袁青松成为科技特派员,凭借自身专业优势,助力当地产业发展。

“拿土质来说,沙性强一点,泥土细腻些,效果会更好;种之前,多翻几道土,减少板结;起垄时,宽度别超过70厘米……”袁青松顿了顿,从村民手里接过锄头,用指甲来回划几下,举了起来,“看,你们可以做个标记,直接用锄头控制宽度。”

“基本的种植、管理村民已经掌握,慢慢摸清了门路。现在他们还有意识地把控质量,走高品质路线,尝试分级销售,附加值明显提高。”袁青松表示,“我们为什么不遗余力搞培训?科技特派员的力量终归有限,我们更希望通过培训教出一些明白人、土专家,让他们再带出一批技术能人、致富能手,再继续传帮带,激发内生动力,这样科技特派员制度才会见效。”

“‘安顺山药’已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目前,我们培育的新品种双胞山药一举解决了当地传统山药种植技术难题,已成为平坝区主要的山药种植品种。”邓禄军来自贵州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是贵州安顺市平坝区科技特派团技术团团长。从指导种薯换代,进行分段栽培,到改良种源、培育新品种,再到分垛储藏,邓禄军和团队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双胞山药,推动当地山药种植技术升级。

杨永华是平坝区天龙镇芦车坝村山药种植户,在邓禄军等专家的技术指导下,他的“山药经”越念越精,从几亩种到了32亩,亩产从4000多斤提增到6000多斤,一亩增收5000元。“才几年时间,我们村的山药就从30多亩扩大到1000多亩。邓老师手把手教我们如何采集种子、育种、种植、搭架、管护,让我们掌握了实实在在的山药种植技术。”

在担任科技特派团技术团团长之前,邓禄军其实已经有多年的科技特派员生涯,对于科技服务轻车熟路。不过,团长的身份还是让他有不同的感觉,“过去做科技特派员只要干好分给自己的活就行了,现在带队作战,必须把每一个人的作用都发挥好,才能发挥团队力量。”

去年,贵州省选派了2000多名科技特派员,其中省级科技特派员1200名,市州级不少于800名。目前,这些科技特派员已经扎根于乡村振兴第一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往年经验的基础上,贵州省以县为单位,采取“一县一团”的方式组建了82个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员选派坚持问题导向,按照行政村全覆盖原则,由基层一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和服务短板提出选派需求,省级统筹组织方式选派。”石永宏说,“每个县区组建一个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一般技术问题团员自行解决,重难点技术问题团队协同解决,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团队技术、资源等优势,又极大地调动了科技特派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全心全意扑在基层第一线。”

据了解,截至目前,贵州省科技特派员服务实现四个全覆盖,即“专家技术指导覆盖县域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工作队驻点服务覆盖全省1516个乡镇、科技服务覆盖全省18091个村、一对一帮扶覆盖全省1200家涉农重点企业(合作社)。”

据贵州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安守海介绍,贵州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组织部门从省内外110余家单位中,选派专业领域覆盖粮食作物、蔬菜水果、中药材、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林业、草业产业科技特派员2035名,并结合贵州“一县一业”发展实际,量身打造了集新品种选育、机械化耕种收、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技术服务团队。目前,贵州省选派到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科技特派员每个县平均超过3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已超过50%,2022年所选派的科技特派员都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和3年以上相应领域从业经历。

END

来源:《小康》杂志2023年5月上旬刊

作者:郭煦

校对:白羽卉

审核:王慧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

供应